经为何物

经为何物


经是由何缘由诞生的

  「经」为何物,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记录佛陀教诲的东西」。佛教的创始者释尊(释迦摩尼佛)出生于距今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北印度迦毗罗国(现尼泊尔境内于印度交接处),是迦毗罗国的王子。二十九岁的释尊决意将人类从「生老病死」四苦为首的多种苦难与烦恼中解救出来选择了出家。此后六年之间,多行难行苦行,但实感肉体之苦无法悟得真道遂放弃苦行法,于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之下遁入冥想最终悟得真道。从此被称为佛陀亦或是释尊,意味「得道之人」「觉醒真理之人」。三十五岁开悟的释尊直至八十岁入灭(圣人死亡)为止都在印度各地游走布道。就这样释尊在各地想人们所说之法便成为了经。

  释尊入灭之后,众弟子以口述方式传承释尊教谕,但口传的会令传下去的教谕内容会与于原教谕不一致的风险,因此在释尊入灭一年之后,名为阿难于迦叶的弟子举行了「经典编纂会议」。经文开头经常见到的「如是我闻」的由来便是在编纂会议上弟子以「我听说的是这样的」为开头引述释尊的教谕。对于此教谕如果其他弟子说「就是这样的」对此教谕进行承认那么这条教谕就会被整理为经。这便是结集。此后的三百年之间一共举行了三次结集。

经当中有什么

  最初整理为出来的经是「阿含经」,此为小乘佛教的经典之作。与之相对的,在公元元年左右大乘佛教兴起,整理制作出了许多大乘佛教的经。大成佛教最先制作出来的是「般若经」,接着又整理制作了「法华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华严经」、「涅槃经」、「楞伽经」,在公元六世纪左右密教的「大日经」、「金刚顶经」等被整理制作。对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其并非是佛陀的教谕并对此发难。但是支持大乘佛教的僧侣认为,不分出家还是在家,亦或是男是女,救赎所有人的大乘佛教才实现了佛陀的真正教诲。若说小乘与大乘有何区别,正如其文字所言,小乘即为小的乘物(载具),大乘即为大的乘物。也就是说,小乘佛教的教谕认为只有出家进行严格修行的人才能开悟,而与之相对的大乘佛教就像是能载着所有人到开悟境界的一个大的乘物(载具)。另外对于释尊的看法小乘佛教认为佛即为释尊,佛的教诲即位释尊的教诲,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佛即为佛陀,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作为佛陀的化身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便是释尊。就这样,后世所制之经典当中将佛所说之真理作为经(经),另外修行僧所应遵守的戒律(律)以及菩萨以及高僧所写教理的注释书(论)也加入到了经当中。此经、律、论便是三藏。藏指的是容器,就是收有经、律、论的容器的意思。三藏之外,再加之中国的高僧们所写的佛教书便编成了一切经谓之大藏经。现在日本用的最多的是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之间所编纂的「大正新脩大藏经」。另外从道元禅师的「正法眼藏」当中捡炼的「修证义」以及亲鸾圣人的「正信偈」等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宗祖、高祖所说示的著作同样视之为经。
  就这样经如其称谓「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门」一样变得膨大起来,“八万”即是表现无数·多数的词语,即是那么多的意思。也因如此佛教并没有基督教的「圣经」亦或是清真教的「古兰经」那样唯一的圣典。

经讲了什么

  那么经当中到底说了什么呢,一般人说到接触经的机会的话,除了葬礼法事之外也没有多少接触经的机会吧。但即便真的听到了僧侣的诵经,也很难理解经,因为他们用的是音读,而且用的还不是现代的音读而是古汉语的音读。另外,密教还会用梵语诵经,这就更难理解他们念的是什么了。另外,对于大多数只在葬礼法事上接触过经的人们来说,经就是为死者祈冥福的东西。当然经确实是有对死者回向(供养)的意思,但是经所阐述之物更是「人到底是什么?」的答案,以及引导我们如何活下去的指针。教给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佛教的究极便是成佛。原来成佛并不是指人死掉。释尊说过,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质,也就是人人都有佛性。觉醒自身所具有的佛性,超越烦恼困苦而潇洒的活着的这种状态即是「成佛」状态。释尊有云「不仅要发挥自己最大的可能性,进行自我实现,也要为他人以及社会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经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会契合听法人的机根(人的成长环境,人生观,知识程度等)。经的内容十分自由,既有着很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也有理论性的道理。释尊自身克服了身为人的苦恼,救赎所有的人,引导人们走向成佛之路,可谓是大慈大悲。多数的经在某些背景下,为了引导各种各样的人到悟道的世界,也教示了多种路(教谕)。

  • Copyright: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 For 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 For non-commercial reprints,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 Copyrights © 2021-2022 Jokan
  • Visitors: | Views: